每到年关,社交网络上都会涌现出各种不同类型的“报告”。当然这种现象也很容易理解: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企业都习惯于将年底作为一个里程碑,去回顾过去一阶段的成果,或展望新阶段生活的目标——“年终报告”正是在这样的公众情绪背书下形成的营销策略,拉新促活有奇效。
不过“年终报告”就是为了去迎合公众情绪吗?这显然也很片面。实际上我们不仅仅可以将不同产品的“年终报告”看作是一张成绩单,也可以将“年终报告”看作是一次“述职”:报告里用更多笔墨陈述的要点,用更清晰排版凸显的数字,往往也象征着未来的布局。
比如百度。与上个月发布的百度沸点榜单有着直接的不同,今年百度选择发布的2020年“春节大数据”报告并没有鲜明的行业属性、产品属性,而是将主要内容瞄准了对出行、旅游、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大数据解读。
套用上文我们总结出来的规律,这样一份画风别致的“年度报告”背后,显然藏着百度更大的野望。
虽然“年度报告逐渐营销化”已经是行业公开的秘密,但并不意味着“年度报告”仅仅是一个以传播为导向的内容策划项目。尤其是对于有着鲜明定位的产品来说,往往会涉及一个产品运营概念里“用户体验设计”问题,即在进行“年度报告”的内容策划时,不是简单地考虑到内容在社交网络的传播性,而是在定位产品的核心场景后再定制化设计传播路径。
在这样的前提下,当市场部公关部或者乙方公司准备启动“年度报告”时,通常都遵循这样的操作流程:
将年度报告的需求提交给产品研发部门——产品研发部门梳理出现阶段用户们最高频使用的功能、交互方式或停留界面,并爬取相关数据——得到相关数据后,再试图与当下语境的传播热点相结合,梳理出合适的传播路径。
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三阶段。产品研发部门在按照需求,整理并提供相关数据之后,并不意味着他们与这份报告就不再有交集。相反,在这些数据根据当下语境完成传播路径的梳理后,还需要确认“传播路径上所预设的爆点”,是否与产品规划相契合,否则就需要再做调整。